(1)瞭解生涯彈性的觀念,保持自己生涯抉擇的彈性與適應應變能力
(2)培養高EQ工作態度,建立正向人生觀與工作價值觀
(3)建立終生學習的好習慣
生涯彈性
在社會變遷中,大學生的自我實現的生涯規劃,應注意到社會生態中的模糊與不確定性,對生活中的事件發生,具有彈性的態度與應變的能力,都是關鍵的生涯發展的核心能力。對個人工作與未來,保持彈性的態度,可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提升,經驗到生涯的多樣化與有助於生涯轉折時能擴展生命經驗學習。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要能生涯適應得更好,除需具備就業力(employability)、工作轉換能力(transfer)、與移動的應變能力(mobility),也需具備生涯彈性的能力與技巧(Herr,1997)。在生涯領域中,Herr Edwin是最早提到個人的生涯彈性的概念,生涯彈性是包括智能、態度與行為的成分,它是個體一般生活能力以外,必須具備的生涯技巧。其指出個體必須隨者社會的變遷,衡量自身的生涯發展的狀況,對引發的生涯種種問題,能夠有足夠的信心,靈活的做出必要性的變通。在個人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對無法預測的層面,應具有「生涯彈性」的態度與能力,懂得運用資源,修正與應用適當的生涯決策模式。Herr, Cramer, 和 Niles (2004)提到個人應以彈性的應變態度,面對生涯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個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的經驗中,保持彈性與開放的態度,創造個人的生涯的意義。生涯彈性是包括有:(1)基本的學習技巧(basic academic skills);(2)適應性的技能(adaptive skills);(3)具有企業家的行為與創新的精神(career resilience);(4)生涯復原力(career resilience);(5)個人能力或生活發展的技巧(personal competence or life development skills)等。
美國多位學者提到,生涯彈性是達成生涯適應的目的策略之一。Savickas (1997) 提出,在個人的生涯發展歷程中,若能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及生涯彈性的行為,以因應環境的變化,將有助於生涯適應。另外,Gelatt(1989)的生涯的積極不確定(Positive uncertainty)。以積極不確定(positive uncertainty)的觀點(Gelatt, 1991).,應尊重人類的獨特的本質,於生涯發展中,個體被視為積極的參與者與意義建構的者。當個體能夠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相關生涯經驗,抱持以正向樂觀的態度,彈性有創意的去實踐,就能夠回應生涯中的不確定。生涯彈性亦是Gelatt的積極不確定論中,被視為生涯適應行為。以生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而論,社會是動態複雜的系統,其中充滿隨機性與無秩序。似乎個人無法遵循理性的規則或規範來預測與控制(Duffy, 2000)。環境中的不可預測,讓個人的生涯產生混屯,感覺無法保有長期的理性的生涯規劃,生涯決定變成只有階段性或短期的結果。然而,個體可以透過學習、以彈性與開放的態度與創新的方式,嘗試新的生涯議題的挑戰,最後可以發展出新的認知、技巧與行為模式,並能成功的連結自我與環境的關係。因此,生涯混沌的現象不可避免,但可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問題、學習從挫折的情境中、不僵化的態度,而是有彈性的態度因應解決困境,保持終生學習。
Mitchell、Levin 和Krumboltaz (1999)的計畫性的巧合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提到機會巧合與運氣等偶發事件等因素在生涯發展中的影響,可透過生涯彈性的態度,採取轉換與創新的正向生涯抉擇的行為。生涯彈性視為生涯轉換與創新的關鍵性能力與技巧。對於如何掌控人生的好運或偶然,有三個要點:(1)去經驗到偶然的事件;(2)偶然事件發生期間,能敏感性的覺察與辨識到可能的機會;(3)對偶然發生的生活事件,有效能的加以回應與行動,加大個人對生涯轉換的機會與讓想法成真可能性。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但每個人的生涯都受大多數無預期的事件所影響。過去傳統的理論,對生涯的不確定看法,認為是人們優柔寡斷的態度;今後對生涯「就是發生了」(The Happenstance Approach)的處理方式,是要協助當事人「接納」生涯的不確定性,願意「敏銳的加以回應」不可預期又複雜的未來的可能性。生涯輔導人員應學會,協助當事人保持生涯彈性、創造及掌握時機,能夠主動積極生活並創造機會,增加自己無數偶然的機運,學習如何一步步掌控並經營自己的生涯。故此,生涯彈性與生涯適應有其關連性,若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能具備生涯彈性的態度,協助其生涯發展或生涯轉換中的問題,將可提升大學生未來工作職場的樂觀與熱誠的工作適應能力。
好書推薦
擁抱B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