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足的,就要後天努力來補上。
Nov 28, 2017
設計思考除了用在產品開發,還可以用在生涯規劃上?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簡單來說,何謂設計思考?
不講古,也不做精準的定義,只談我的理解:
設計思考是以找出並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非線性實作流程。大體的步驟是從觀察中定義出要解決的問題,再從問題出發、發想各種解決方案,並收斂成一個原型,透過實際的使用者測驗來評估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是的,設計思考其實不只是一種思考方式,而是非線性的實作流程。
為何強調「非線性」,明明主流在講設計思考的流程時,都像是下圖這樣感覺是一個有先後順序的線性流程啊:
(reference:Design Thinking for Educators 2nd edition)
這是因為設計思考的實踐過程中,不是到了「實驗(Experimentation)」的步驟,就代表我們已經找到解決方案了;我們很有可能做了「評估(Evolution)」後發現新的問題,所以得重新回到「觀察(Discovery)」和「定義(Interpretation)」的階段。
所以這裡強調的非線性是,這五個步驟不是到了後面、就不會需要再回頭,而是會隨時砍掉重練、重新來過的。
人生與熱誠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在本書的 p.217 中,作者提出人們一直煩惱著:「是要追求內在真正的自我(所是 Human Beings)?還是追求外在成就(所做 Human Doings)?」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偽二分法,認為透過「藉由『所是』來選擇『所做』,藉由『所做』來成為『所是』」才是人生規劃的理想思考方式:
我們可以把「要從事的工作/專案」想像成「我們要開發的產品」,而「我們自己」就是「產品的目標使用者」,我們就是要透過設計思考的方法,釐清我們內心的渴望,描繪出未來生涯的藍圖,進而踏出實踐的第一步。
設計思考如何應用在生涯規劃上?
雖然前面提到了設計思考、中文版書封的文案上也以「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做包裝,但其實這一本書並沒有使用前述的設計思考流程,而是提出其餘更適合做生命設計的工具。
例如:「透過儀表板來評估自己的狀態」、「找出人生觀與工作觀,來打造自己的人生羅盤」、「以好時光日誌與 AEIOU 法找出生活中令自己感受到樂趣的事物」、「根據好時光日誌與心智圖設計出三種人生」與「列出原型體驗的對話名單」等等。
然而,這些工具只不過是其中幾種可能的實踐方式罷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告訴讀者如何使用設計師式的思維來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生命設計師的五種心態
在此書的前言,作者即說明「本書將介紹如何將那些心態用於設計生命」,那些心態究竟是哪些心態呢?答案是:「好奇心/行動導向/重擬問題/覺察/通力合作」這五種心態。
我們可以把這五種心態也就想成一種設計思考流程式的實踐:
A.好奇心|
找出生活中任何有一點興趣的事情,並把握各種機會。
B.行動導向|
碰到有興趣的機會都會去嘗試看看,有任何想法也都是先做了再說,不會執著於一個完美的選擇,而是透過嘗試找出合適的選擇。
C.重擬問題|
在嘗試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卡住,但大多數讓我們卡住的問題其實是問題本身引導我們放棄;生命設計師會將問題改寫成一個能夠繼續前進的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
D.覺察|
一邊行動,一邊察覺這樣的嘗試自己喜不喜歡、有什麼感受,並根據感受去調整方向,不會緊抓著一個答案不放手。
E.通力合作|
當需要別人給予建議、提供資源時,生命設計師會主動去尋求他人的協助,而不會只想著靠自己就找出好的方案。
當我們能夠將這五種心態同化為面對人生的態度預設值時,即便我們不刻意去實踐本書提出來的生命設計工具,我們也會更加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以及如何去達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