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玲諮商心理師
引言
當我們進入圖書館讀書,要找座位如果我是女生/男生是否會坐在旁邊是,男生/女生的位置?若下課/下班回家搭乘捷運/公車,某天下課/下班非常疲累,一上車發現只有兩個位置,旁邊的人重感冒沒戴口罩,是否選擇仍然坐?坐飛機時,一般商務艙都很近,旁邊的人不但腳跨過界手也左右橫跨,是否覺得被冒犯?在外住宿學生常提到校外有時會孤單寂寞,但回家又覺父母管太多很嘮叨覺得很煩?同儕知己好友,因為珍惜友誼彼此常聯絡友誼勝過親情,父母家人反而疏遠,家人常抱怨看不到人,家好像是旅館?若交男女朋友,彼此愛情太甜蜜有時會影響到友情,知己好友慢慢疏遠?有如現在電子3C產品,與人聯絡方式變多,生活中是否都倚賴在虛擬空間密切聯絡,有時過度期待也會失落。因此,人際距離影響人際關係,如何保持聯絡又能保持彼此舒服的「人際空間與心理距離」,是人際關係的敏感議題。
理論分析
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 personal space)包括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
(1)人際空間距離:為了保持人際關係心理上的安全感受,會不自覺地與別人保持相當空間距離。人與人之間因為親疏遠不同,會不自覺保持談話互動的空間距離。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提到人際空間距離並定出實際的距離,認為人會因時間與地點,有四個不同人際空間距離:
- 親密的人際距離(15-45 cm):最親密的人,親密距離只允許最親密的人(愛人、至親)進入,並進行擁抱、親吻等私密的互動。然而,有一些更私密的禁區(如:胸部、生殖器官、臀部、大腿)也不能碰觸,只有非常親密的對象在經由允許後才可以碰觸。
- 個人距離(45-120 cm):私交朋友間的距離大概是好友或夫妻在公共場合維持的距離。維持這個距離,代表你願意與對方建立溝通關係。而這樣的距離,是可能被他人以拳頭或腳攻擊的範圍,所以當陌生人侵入這樣的距離時,會使人有些防備及不舒服的感覺。
- 社會關係的人際距離(1.2-3.5 m):這種距離的溝通通常發生在職場的商業或社會行為上,通常是銷售員與顧客或是同學、同事之間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可以讓我們得以溝通,又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 公共場合的人際距離(超過3.5 m):這是最遠的一種人際距離,可能是教授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距離,這樣的距離通常難以進行兩人的溝通;所以若有人刻意維持這樣的距離時,可能代表他不願意和你對話。
除人際的空間距離外,每個人也有心理距離的存在,心理距離會決定你如何面對處理每天與人相處的「人情壓力」。人是互相幫忙的,每天都有一些互動中的邀約與邀請,有的是需要付出花大量時間與心力,有些只是配合小的幫忙,如何取捨與抉擇是人際關係的大學問,也與人際心理距離有關。人際關係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需分辨人際的心理距離。例如:在期末考前,好友或好同學的社團需要支援人力幫忙,又答應男友或女友定期約會的重要,雙驅衝突(心理學言,發生兩件都想要的魚與熊掌的抉擇情境)的取捨。若全部都答應,則可能無法面對考試,內心更有壓力與不安,此時需分辨人際心理距離,保持某種「第三選擇」的平衡點。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都與人際心理距離有關。找到最佳狀態的平衡點,若過於重視個人的人際距離,會失去友誼或愛情;若但若無法拒絕別人的要約,則也會使個人的人際安全距離被破壞,而使自己心理產生壓力或很大的困擾。
所以要學習尊重他人的人際心理距離,而不會傷了彼此的感情。尤其是與我們較親近的人,家人或親人更要注意,不要因太親近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距離的需求與期待,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
適當人際距離
維持自己及他人最舒適的人際距離,才能保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在溝通時在彼此空間距離或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互動關係;彼此因很熟悉者,就多親近一點,彼此若覺磁場不同或陌生時,就保持距離。
親情:掌握親情的人際距離,不要做「直昇機」父母,不要做「直昇機」師長。充足的關心與愛,讓子女與學生感受的被滋養能自由展翅適性發展。
友情:「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友誼關係較能長久。友情因彼此個性不同,適度做調整。個性內斂的人,即使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能相知相惜的保持彼此關心與尊重長久關係。
愛情:喜歡與愛要分清楚,才能拿捏親密關係的空間與心理距離。
職場人際關係:學校的師生關係或職場的關係,人際距離是職場倫理很重要的課題。
結語
人際網絡的密切與否與人格特質有關,較內向的人給人的印象是有距離的親密感,較外向的人有交織多樣人際網絡。開車要有安全距離,遇到大卡車要保持較遠距離或不要同車道;好比有些人不自覺較操控並個性主導性強,適時調整人際距離懂得應對進退很重要。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人際距離的觀察與瞭解,可以幫助我們在人海茫茫中因親疏遠近隨時調整空間與心理的距離。保持自己身心靈的健康,除了找到自己舒服的人際距離也能「尊重」每個人不一樣的人際距離,因而能在人際關係的大海中,如魚得水悠遊自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