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玲、王昭琪輔導老師
現今的富裕社會使人衣食無憂,但卻比以往存在著更多的亂象。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不乏林林總總的負面社會新聞,包括「失業」、「家暴」、「兒虐」、「詐欺」以及「憂鬱症與自殺」等。其中,尤其以重鬱症、自殺未遂者為自殺高危險群之一,兩者更是自殺身亡者的七倍至十倍。根據衛生署94年所做的統計,每年約有三萬多人嘗試自殺,平均每天將近有八十二人嘗試自殺,從此驚人的數據使得社會開始重視自殺行為的預防。而自殺防治絕對不是給藥或是勸人想開點就能草草了事,尤其是上述這些人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近二十萬名親友的生活,必須更為重視與探討此嚴肅議題。有鑑於此,衛生署凝聚各界共識,即將成立「國家級自殺防治中心」來推動自殺防制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學校與家庭也應共同努力於心靈改革,重視心理衛生。而除了老年人之外,青少年和其他年齡層相比較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群。其壓力多來自於現今的教育過度重視智育的發展,成績好壞變成是學校與家庭最關心的主題。在此教育風氣之下,未能啟發學生重視健全的心理健康,也無法均衡發展全方位的人格養成教育。若要從教育融入其預防的概念,可由生涯規劃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加以宣導與加強心理的健康。針對職場工作壓力的族群,防治工作可從被雇用能力(employability),包括EQ(情緒智商)、MQ(道德智商)與AQ(面對挫折的抗壓智商)等方面強化其能力。盼望藉由此最後的14堂課,使得大家都能充滿信心與懷抱希望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進而實現個人的夢想。此十四堂課的核心主題,也是筆者教學的紀錄與經驗,曾與所任教的大專與畢業班級學生共享,很高興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
1. 每天做一件害怕的事,幫助自己成長:多數人都害怕失敗,也因此不敢做過多的嘗試與冒險。在年輕時若試著鼓起勇氣,在學科或職業方面做一些想法或行動上的試探,對自我的瞭解與成長會有絕對的幫助。進入北商學院的學生,多具有彈性的職業興趣,有關商業的專業科目的學習,需認真投入與學習,也是栽培自我與培養自我成為專業人才必備的認知。但部分同學可能志不在商,就需要對自己做學科轉換、選修、雙主修的生涯規劃。
2. 每天期待有好事發生:每天的生活,我們都希望能完全依循自己的時間表安排。但世界不是為你我所量身訂作的,生活常常事與願違,人生有可能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不論事情的好壞,若我們能學習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你將會發現光明與黑暗的一面都能使我們經歷人生並體驗人生。所以,好事與壞事都是人生的歷練,訓練自己用樂觀的角度期待每一天,好事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會相對的提高。也藉由有此信念,就學會人生如何處卑賤與如何處富貴。
3. 命好不如習慣好: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心理學的認知學派、理情治療學派都特別強調信念的重要性,因為事情的發生是我們所無法掌控的,但操之在我的是自己的想法。所以,讓自己不斷走好運的秘訣是養成管理心思與意念的好習慣,藉由過濾外在的負面訊息且轉換成正向的想法,也間接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會有好人緣。心理疾病中有一類稱為迫害性妄想症,此疾病的行為症狀會老是覺得別人在害他,找他麻煩。若我們以正向的角度來看此疾病,試著把自己變成「被愛妄想」,總覺得別人是愛我們的、關心我們的。即便有任何狀況,我們都相信對方是絕無惡意,只是無心之過。如此一來,我們真得會覺得自己又幸福又好命。
4. 感恩斥責我的人,因為他幫助我面對自己的盲點或缺點;但不要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在每個學期,不論是上人際關係或應用心理學的課程,每當講到頓悟的活動時,學生都心有所悟與感動。在活動中,一張照片可以看到30歲左右的少婦,也可看到70歲左右的老婦人。學生往往很難一眼就看出圖中的兩個女人,常常會疑惑別人看到與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也總覺得眼見為憑,自己絕不會錯。實際上,各自都只看到圖中的一個角度,所以彼此總覺得對方錯。總等到藉由彼此的互相幫忙,從對方的角度看到另一個面時,我們的世界才因此而變大了。原來,事情的全貌是因我們主觀的觀點,常使自己缺乏彈性,變成過度執著或是不夠謙虛的人。
5. 在愛上別人之前,先愛上自己;以致於失去對方時,我不會失去自己:情關常是人生的一大難關,在同學的年齡階段,除了能懂得規劃學習與工作的生涯,感情、婚姻與家庭的生涯規劃也很重要。有時遇到同學於交往異性朋友的階段,若是遭遇情變的挫折或分手,常不能處理好個人的情緒。而近來社會事件中不乏情感事件的自傷或自殺等,常經由媒體與報章雜誌的過渡宣染,我們的生活價值觀與處理方式也常有誤導的可能性,對於同學的影響不謂不大。所以對於我教導過的同學,都希望他們能將認識自己與愛自己的功課,視為是人生情愛修行中的首要課題。另一方面,對於自我的價值,也不以他人的肯定而決定。
6. 建立自己行事為人的風格:成功的秘訣往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豎立起自己為人處事的風格。我們都是自己的老闆,對於時代的變遷,若是光有「努力工作與對老闆盡忠」是不夠的。21世紀的工作生涯觀不再是認命的埋頭苦幹;是需要不斷的自我進修,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在工作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彈性,培養專業的工作能力,就能成為不輕易被人取代的專才。未來的工作職場中,不再只是以學歷掛帥,誰有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就是職場的常勝軍。簡言之,21世紀是專業、經驗與學歷並重的時代。
7. 有目標的享受每天的生活:幸福就是擁有自己的目標,並且享受達成目標的努力過程。離開學校前,應對自己人生的藍圖訂定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每個人的一生應該都有追求快樂的人生目標,所以人生一定要「好玩」─每天的工作就是盡情發揮自己的興趣與潛能,使自己樂在工作、活得有勁!
8. 培養專注的能力:所謂的放大鏡原理,就是集中注意力,藉由聚焦就能事半功倍,我們的生活也會經歷心流的經驗。心流經驗(flow)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投注所有心力,以求達成自己的目標,心中會感受到平靜與專注,而這種獨特化和整合化的心理歷程,會促使自我更趨完整。最優質flow的七大體驗,包括:(1)具挑戰性的活動;(2)知行合一;(3)清晰的目標;(4)全神貫注;(5)充分掌握樂趣;(6)渾然忘我;(7)時間感與平常迥異。有了專注的能力,常能經驗心流,就會覺得一天過得好快,心靈也會擁有飽和與滿足感。
9. 養成獨處的習慣: 與自己成為最好的朋友。研究顯示,懂得獨處的人,較能夠自我實現。所以,不論工作與生活有多忙碌,一定養成獨處與冥想的好習慣,也可幫助我們生活訂出人生優先次序──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如此可預防職場的殺手─癌症與過勞死。
10. 發現自己的專長與潛能: 擁有潛力與擁有存款不同,存款放久了會賺得利息,若不使用則愈變愈多;然而潛力如果不使用就會愈變愈少,不開發的潛力也將會消失。若要增強自己的潛力,就得開始使用它。
11. 信心的培養:培養自信心,從設定簡單的小目標開始,再設定較難與具挑戰的目標,以漸進的方式面對人生的願望與夢想實現,永遠要有所行動,就好像自己不會失敗一樣。
12. 愛惜你的願景和夢想:夢想就像自己的兒女, 它們是我的骨肉,是今天的喜樂,也是未來的希望。要保護它們,餵養它們,培養它們,照顧它們,促進它們成長;因為有一天,可能是由它們來照顧你。「愛惜你的願景和夢想,如同自己靈魂的兒女;是你至終成就的藍圖。──拿破崙.希爾」
13. 絕不放棄:當你知道往何處去,世人都會像你讓步,所以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只要不放棄,夢想與理想的實現是早晚的事。人生是單程車票,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重來,所以在年輕時,最重要的是立定志向,只要弄對人生的方向,做好生涯規劃,在追尋的過程中不輕言放棄,就算人生的路再曲折,仍有實現夢想的一天。
14. 人生的底牌,活著就好:相信絕處逢生,人生有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可能已經遇到挫折了,偏又生重病且遭人誤會。人生最慘之時,反而能激發生命的能量,因為最慘的事已遇過,就學會了絕處逢生。最後的人生啟示是「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若自我斷絕生命,人生的精彩與未知的明天都全埋葬,太荒廢與可惜了!只要不放棄,人生絕對可以絕處逢生,人生最大的謊言是:「在人生絕望時,是無助的也無能為力的!」。其實,人生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如此沒有所謂的失敗,只有此路不通罷了。
生命並非全然有趣與順遂,在路途上難免會它遭遇苦痛;充滿荊棘。碰到困難與挫折並不可恥,最可悲的是我們卻輕易地讓艱苦的時日澆熄對生命理想的實現熱誠。因此,社會問題須從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合作來預防,更為重視人格的養成教育與個人全方位的生涯規劃,而不是一味地培養專業知識的灌輸。人生在各個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危機,也會有不同的學習。不將人生的痛苦遭遇視為困難與不幸,反而以人生的驗體看待之─痛苦是人生的一部份。將人生的苦痛轉化成力量與智慧,成為大家共同修練的人生功課,也體認「愛」與「知識」是會永恆不息的!回母校教書已邁入18年,面對每屆畢業生最後一學期的14堂課總是最有感觸。每學年面對畢業班總會提醒學生,經歷了這最後一學期的課,希望這群將入社會的學生能負起人生選擇的責任。當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道該偏左或偏右時,試著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學會無怨無悔的堅持夢想與理想。希望藉由此14堂課,也祝福各位在社會與家庭生活都能揚起「信心之帆」,航向自己人生所定的方向,實現人生夢想!
現今的富裕社會使人衣食無憂,但卻比以往存在著更多的亂象。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不乏林林總總的負面社會新聞,包括「失業」、「家暴」、「兒虐」、「詐欺」以及「憂鬱症與自殺」等。其中,尤其以重鬱症、自殺未遂者為自殺高危險群之一,兩者更是自殺身亡者的七倍至十倍。根據衛生署94年所做的統計,每年約有三萬多人嘗試自殺,平均每天將近有八十二人嘗試自殺,從此驚人的數據使得社會開始重視自殺行為的預防。而自殺防治絕對不是給藥或是勸人想開點就能草草了事,尤其是上述這些人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近二十萬名親友的生活,必須更為重視與探討此嚴肅議題。有鑑於此,衛生署凝聚各界共識,即將成立「國家級自殺防治中心」來推動自殺防制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學校與家庭也應共同努力於心靈改革,重視心理衛生。而除了老年人之外,青少年和其他年齡層相比較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群。其壓力多來自於現今的教育過度重視智育的發展,成績好壞變成是學校與家庭最關心的主題。在此教育風氣之下,未能啟發學生重視健全的心理健康,也無法均衡發展全方位的人格養成教育。若要從教育融入其預防的概念,可由生涯規劃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加以宣導與加強心理的健康。針對職場工作壓力的族群,防治工作可從被雇用能力(employability),包括EQ(情緒智商)、MQ(道德智商)與AQ(面對挫折的抗壓智商)等方面強化其能力。盼望藉由此最後的14堂課,使得大家都能充滿信心與懷抱希望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進而實現個人的夢想。此十四堂課的核心主題,也是筆者教學的紀錄與經驗,曾與所任教的大專與畢業班級學生共享,很高興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
1. 每天做一件害怕的事,幫助自己成長:多數人都害怕失敗,也因此不敢做過多的嘗試與冒險。在年輕時若試著鼓起勇氣,在學科或職業方面做一些想法或行動上的試探,對自我的瞭解與成長會有絕對的幫助。進入北商學院的學生,多具有彈性的職業興趣,有關商業的專業科目的學習,需認真投入與學習,也是栽培自我與培養自我成為專業人才必備的認知。但部分同學可能志不在商,就需要對自己做學科轉換、選修、雙主修的生涯規劃。
2. 每天期待有好事發生:每天的生活,我們都希望能完全依循自己的時間表安排。但世界不是為你我所量身訂作的,生活常常事與願違,人生有可能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不論事情的好壞,若我們能學習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你將會發現光明與黑暗的一面都能使我們經歷人生並體驗人生。所以,好事與壞事都是人生的歷練,訓練自己用樂觀的角度期待每一天,好事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會相對的提高。也藉由有此信念,就學會人生如何處卑賤與如何處富貴。
3. 命好不如習慣好: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心理學的認知學派、理情治療學派都特別強調信念的重要性,因為事情的發生是我們所無法掌控的,但操之在我的是自己的想法。所以,讓自己不斷走好運的秘訣是養成管理心思與意念的好習慣,藉由過濾外在的負面訊息且轉換成正向的想法,也間接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會有好人緣。心理疾病中有一類稱為迫害性妄想症,此疾病的行為症狀會老是覺得別人在害他,找他麻煩。若我們以正向的角度來看此疾病,試著把自己變成「被愛妄想」,總覺得別人是愛我們的、關心我們的。即便有任何狀況,我們都相信對方是絕無惡意,只是無心之過。如此一來,我們真得會覺得自己又幸福又好命。
4. 感恩斥責我的人,因為他幫助我面對自己的盲點或缺點;但不要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在每個學期,不論是上人際關係或應用心理學的課程,每當講到頓悟的活動時,學生都心有所悟與感動。在活動中,一張照片可以看到30歲左右的少婦,也可看到70歲左右的老婦人。學生往往很難一眼就看出圖中的兩個女人,常常會疑惑別人看到與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也總覺得眼見為憑,自己絕不會錯。實際上,各自都只看到圖中的一個角度,所以彼此總覺得對方錯。總等到藉由彼此的互相幫忙,從對方的角度看到另一個面時,我們的世界才因此而變大了。原來,事情的全貌是因我們主觀的觀點,常使自己缺乏彈性,變成過度執著或是不夠謙虛的人。
5. 在愛上別人之前,先愛上自己;以致於失去對方時,我不會失去自己:情關常是人生的一大難關,在同學的年齡階段,除了能懂得規劃學習與工作的生涯,感情、婚姻與家庭的生涯規劃也很重要。有時遇到同學於交往異性朋友的階段,若是遭遇情變的挫折或分手,常不能處理好個人的情緒。而近來社會事件中不乏情感事件的自傷或自殺等,常經由媒體與報章雜誌的過渡宣染,我們的生活價值觀與處理方式也常有誤導的可能性,對於同學的影響不謂不大。所以對於我教導過的同學,都希望他們能將認識自己與愛自己的功課,視為是人生情愛修行中的首要課題。另一方面,對於自我的價值,也不以他人的肯定而決定。
6. 建立自己行事為人的風格:成功的秘訣往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豎立起自己為人處事的風格。我們都是自己的老闆,對於時代的變遷,若是光有「努力工作與對老闆盡忠」是不夠的。21世紀的工作生涯觀不再是認命的埋頭苦幹;是需要不斷的自我進修,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在工作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彈性,培養專業的工作能力,就能成為不輕易被人取代的專才。未來的工作職場中,不再只是以學歷掛帥,誰有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就是職場的常勝軍。簡言之,21世紀是專業、經驗與學歷並重的時代。
7. 有目標的享受每天的生活:幸福就是擁有自己的目標,並且享受達成目標的努力過程。離開學校前,應對自己人生的藍圖訂定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每個人的一生應該都有追求快樂的人生目標,所以人生一定要「好玩」─每天的工作就是盡情發揮自己的興趣與潛能,使自己樂在工作、活得有勁!
8. 培養專注的能力:所謂的放大鏡原理,就是集中注意力,藉由聚焦就能事半功倍,我們的生活也會經歷心流的經驗。心流經驗(flow)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投注所有心力,以求達成自己的目標,心中會感受到平靜與專注,而這種獨特化和整合化的心理歷程,會促使自我更趨完整。最優質flow的七大體驗,包括:(1)具挑戰性的活動;(2)知行合一;(3)清晰的目標;(4)全神貫注;(5)充分掌握樂趣;(6)渾然忘我;(7)時間感與平常迥異。有了專注的能力,常能經驗心流,就會覺得一天過得好快,心靈也會擁有飽和與滿足感。
9. 養成獨處的習慣: 與自己成為最好的朋友。研究顯示,懂得獨處的人,較能夠自我實現。所以,不論工作與生活有多忙碌,一定養成獨處與冥想的好習慣,也可幫助我們生活訂出人生優先次序──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如此可預防職場的殺手─癌症與過勞死。
10. 發現自己的專長與潛能: 擁有潛力與擁有存款不同,存款放久了會賺得利息,若不使用則愈變愈多;然而潛力如果不使用就會愈變愈少,不開發的潛力也將會消失。若要增強自己的潛力,就得開始使用它。
11. 信心的培養:培養自信心,從設定簡單的小目標開始,再設定較難與具挑戰的目標,以漸進的方式面對人生的願望與夢想實現,永遠要有所行動,就好像自己不會失敗一樣。
12. 愛惜你的願景和夢想:夢想就像自己的兒女, 它們是我的骨肉,是今天的喜樂,也是未來的希望。要保護它們,餵養它們,培養它們,照顧它們,促進它們成長;因為有一天,可能是由它們來照顧你。「愛惜你的願景和夢想,如同自己靈魂的兒女;是你至終成就的藍圖。──拿破崙.希爾」
13. 絕不放棄:當你知道往何處去,世人都會像你讓步,所以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只要不放棄,夢想與理想的實現是早晚的事。人生是單程車票,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重來,所以在年輕時,最重要的是立定志向,只要弄對人生的方向,做好生涯規劃,在追尋的過程中不輕言放棄,就算人生的路再曲折,仍有實現夢想的一天。
14. 人生的底牌,活著就好:相信絕處逢生,人生有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可能已經遇到挫折了,偏又生重病且遭人誤會。人生最慘之時,反而能激發生命的能量,因為最慘的事已遇過,就學會了絕處逢生。最後的人生啟示是「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若自我斷絕生命,人生的精彩與未知的明天都全埋葬,太荒廢與可惜了!只要不放棄,人生絕對可以絕處逢生,人生最大的謊言是:「在人生絕望時,是無助的也無能為力的!」。其實,人生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如此沒有所謂的失敗,只有此路不通罷了。
生命並非全然有趣與順遂,在路途上難免會它遭遇苦痛;充滿荊棘。碰到困難與挫折並不可恥,最可悲的是我們卻輕易地讓艱苦的時日澆熄對生命理想的實現熱誠。因此,社會問題須從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合作來預防,更為重視人格的養成教育與個人全方位的生涯規劃,而不是一味地培養專業知識的灌輸。人生在各個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危機,也會有不同的學習。不將人生的痛苦遭遇視為困難與不幸,反而以人生的驗體看待之─痛苦是人生的一部份。將人生的苦痛轉化成力量與智慧,成為大家共同修練的人生功課,也體認「愛」與「知識」是會永恆不息的!回母校教書已邁入18年,面對每屆畢業生最後一學期的14堂課總是最有感觸。每學年面對畢業班總會提醒學生,經歷了這最後一學期的課,希望這群將入社會的學生能負起人生選擇的責任。當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道該偏左或偏右時,試著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學會無怨無悔的堅持夢想與理想。希望藉由此14堂課,也祝福各位在社會與家庭生活都能揚起「信心之帆」,航向自己人生所定的方向,實現人生夢想!